1978年12月23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的第二天,宝钢打下了第一根桩,这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一大批钢铁企业加快了发展步伐,同时在国家经济还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不失时机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钢铁企业———上海宝钢
,给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引进了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树起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样板。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给钢铁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预计今年钢产量将达到2.6亿吨。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而今年8月份是中国产钢最多的月份,达到了2335万吨,平均下来日产量为75.3万吨。
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数据,从1890年旧中国第一家汉阳钢铁厂的创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59年的时间旧中国产钢量共为686.6万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钢产量就达到535.5万吨。而到1996年,我国钢产量已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124万吨,跃居世界第一位。“钢产量突破亿吨,这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吴溪淳说起了他当时的感受。
而当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时,吴溪淳不仅为中国钢产量的飞跃而感慨,而且又认识到我国钢铁工业总体竞争力的不足。“钢铁工业必须紧紧抓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吴溪淳和钢铁战线的同志们形成的共识。
的确,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体现为产量的巨大变化,在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钢铁工业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月,在生产资料市场中率先放开钢材价格,实行市场定价,钢铁企业开始引入市场经营机制,推动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市场化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债转股和贴息贷款搞技术改造政策和创造条件让钢铁企业搞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政策;同时钢铁企业学邯钢降成本,学宝钢现代化管理和武钢主辅分离、减人增效,学鞍钢老企业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术改造,绝大多数的老钢铁企业焕发了青春,增强了发展后劲。
宝钢在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并结合实际不断优化、完善,使宝钢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始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近年来,宝钢的汽车板、造船板、石油和管线用钢、不锈钢、电工钢、高等级建筑用钢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全面进入国内外高端钢铁产品的竞争市场。2003年宝钢生产汽车板突破150万吨,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并具备了向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制造商供货的能力。油井管、石油钻杆被各大油田普遍采用,并出口中东、欧美等市场。宝钢为“神舟”四号、五号航天飞船关键部位提供耐高温用材,生产的船板通过8家国际船级社的质量认证,能覆盖大型船舶整船供应。宝钢高等级管线钢广泛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在举世瞩目的西气东输工程中,宝钢以66%的供货量成为最大的管材供应商。随着宝钢的发展,宝钢的“集中一贯管理模式”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实现了现代化管理与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同步发展。
首钢也把钢铁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作为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2003年,首钢全年近80亿元的发展资金中,用于钢铁业结构调整的就占了71.3%,包括建冷热轧板、镀锌板、彩涂板等生产线。2003年4月,首钢年产200万吨的“链篦机—回转窑—环冷机”球团生产线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大型球团生产技术的空白。
“九五”以来,鞍钢积极用新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解除了人们对老国企命运的担忧。鞍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国企技术改造之路,一跃成为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现代钢铁企业。
武钢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1993年以来,武钢自筹资金350多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扩建改造,新建和扩建改造了第三炼钢厂、硅钢、高速线材、四烧、八焦、一炼钢“平改转”、二热轧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效益工程。2001年武钢研制了耐火耐候钢,该钢种目前已应用于国家大剧院和上海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等重要建筑。
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这个目标给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钢铁工业今后能否顺利发展除取决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外,关键是自身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又一次开始”,吴溪淳最后这样说。
与【】相关热点资讯:
【了解更多 “” 相关信息请访问
幕墙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