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志与白云化工的渊源可谓长久。十年前他就认识李和昌董事长,并以顾问的身份服务过白云化工。但他真正让他进行第二次职业生涯的转变时,却是九年后的2008年,吸引他的正是李董的个人魅力和白云事业发展的空间。对张凤志来说,这是一个人生的华丽转身,等待他的将是无限的梦想。
追随白云追随梦想
我是1993年毕业的 ,学的是俄语专业。毕业后我在军队工作了6年,做了很多军队对外科技合作的项目考察、洽谈、翻译谈判和联合研发等方面的工作。1999年我从军队转到地方政府,开始是给广东省和广州市的主要领导人当翻译和对外出访的策划工作,参与了广州市对叶卡捷琳堡兄弟友城的合作洽谈工作,广东省对莫斯科州的经贸合作洽谈工作。
1999年我有幸认识了李和昌董事长,并以顾问的形式参与了一些项目的洽谈。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2007年6月,我作为翻译随李董一起出访乌克兰。当时有两点对我影响比较大,一是李董对科技创新的孜孜不倦,对掌握新技术的热情,二是对国际科技合作的视野和高度。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来搞对国际科技合作?最开始我是不认可的,白云化工就是搞搞密封胶,卖卖产品就可以了,能把它做大做强就了不起了,没必要去想那么大的事。这个我跟很多人的想法一样,就是没必要。其二,有没有能力也是个问题。因为我是研究所出来的,当时我在的研究所有1000多人,单是设备仪器都几千万,以白云化工的家底来搞国际科技合作,既无人才优势也无设备优势,能搞得起来吗?一家民营企业来创办科学研究院恐怕不适合。当时李董提出了白云化工要搞中国-乌克兰科技研发中心,要搞广东白云国际科学研究院的设想,而且很坚决,信心也很足。开始的时候我是带着怀疑,有点消极的去跟进的。但后来这些事一件件的都做成了!所以包括我在内,几乎所有了解这方面情况的人都对李董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因他不但有远见,而且能让目标尽快实现。
可以说我对白云化工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我对白云化工提倡的“企业强,员工富”、“官不与民争利”的文化很认同,李董的个人魅力和白云将给我的事业空间更深深吸引着我,所以终于在将近十年的时间近距离观察后,我放弃了公职身份,于2008年正式加入了白云这个大家庭。我觉悟得比较迟啊,是白云发展事业的后来者,但希望不是未来白云大发展的迟到者。
带好团队,全力推进
感谢李董和白云化工对我的信任。我现在是身兼数职啊:白云化工科技事业部经理、广东白云国际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白云国际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秘书长。我现在的工作就要带好团队,全力推进白云科技事业的发展。
从员工心态来讲,现在我们部门的员工有几个特点:第一热情度特别高,工作积极性特别高;第二团队综合素质比较高;第三他们虽然经验不足,但是学习能力强。我也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企业中快速成长。我说几个具体例子:比如说我们的科研人员黄剑文,他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虽然他不是博士生、博士后,但现在已成为三个项目的科技负责人。他过去在工程中心的工作任务不多,所承担研发的项目都是公司自己出钱,经费预算会相对比较紧张,所以工作就不饱满,思想就不稳定。科发部事业大了以后,现在将在三个大项目压在他身上,他的压力也很大,同时我也会给他很大的自主权,他感觉到自己很有前途。员工会考虑能不能在这里学到东西,通过做事能学到全新的技能和本领,这是第一位的。当然也肯定是看好企业发展前景。
现在,整个团队中大数成员都是80后,目前三驾马车一套班子这种模式对他们而言是很有价值、很有前途的,所以他们干劲十足,没有人跟我抱怨干活很苦、很累,这些我是不需要担心的。我还是应该为他们建立一个保障制度,尤其是课题管理方面考核激励机制。比如,每拿到一个课题我都会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系数,再将经费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既保证科发部为白云化工创造利润的职能,又保证研发经费及课题组人员的收入,以包干的形式操作。这方面我提出一个方案,方案也得到李董和公司的认可。
除了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外,现在,我们在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方面的工作也已经满负荷运转起来。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白云科技事业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做好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我们的运营模式,抓好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为白云未来的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