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
铝合金门窗、
建筑幕墙发展现状
我国建筑幕墙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二十年来,行业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的发展道路。通过开拓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形成了优化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
二十年来,我国
铝门窗、建筑幕墙行业已经发展成为由3000多个生产企业和1000多个配套企业组成的生机勃勃的新兴行业。年工业总产值达1000多亿元。年消耗建筑
铝材〈
型材、
板材、
铝制品〉363万吨,
铝型材产量231万吨。目前铝
门窗幕墙行业已经形成了以200多家双一级资质企业为主体,以80多家产值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批大型骨干企业完成的工业产值约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大中城市形象工程、城市
标志性建筑等大型建筑幕墙工程,为全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成为全行业技术创新、品牌创优、市场开拓的主力军。
我国建筑幕墙工程发展很快,“六五”末期仅有不到20万m
2;“九五”末期,年建造量达到1000万m
2,十五年增长70倍,年平均增长5倍;近几年,我国建筑幕墙的产量始终维持在3000万m
2/年以上的水平。我国的建筑幕墙建设,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特区到上海浦东建设,从西部开发到首都北京的奥运会建设,随处可见新型建筑幕墙装点着秀丽多姿的现代化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辉映,成为美化城市新的高科技人文景观。
2 新生事物的出现总要伴随着人们对他的逐步认识和理解
最近有些省市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提出了要限制建筑幕墙的使用、特别要限制隐框
玻璃幕墙的使用。甚至有些院士、建筑大师们也向建筑幕墙发难,提出要限制建筑幕墙的使用。
难道建筑幕墙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难道
隐框幕墙真的象人们说的“空中定时炸弹”,天天都要爆炸么?
难道建筑幕墙就不符合目前
建筑节能的要求吗?
但是新生事物的产生总是要伴随着人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当年建筑大师贝律明在卢浮宫设计了玻璃幕墙的金字塔,同样也是得到了绝大多人的疑义和反对,而后又被人们认识并接受。
建筑幕墙是现代建筑科学、
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的共同产物。人类居住从山洞迁移到自建茅棚屋是一种进化;从茅棚迁移到可以遮风蔽雨的砖石房屋也是一种进化;从笨重的砖石房屋转化到现在轻质高强、施工方便、美观大方的建筑幕墙更是一种进化,建筑幕墙是建筑产业的一场革命。
建筑幕墙发源不在中国,国外设计使用建筑幕墙七、八十年,没有听说过什么“定时炸弹”爆炸了,更没听说过哪个国家政府出面干预幕墙的使用。中国的建筑幕墙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中国建筑幕墙行业的问题,一是建筑幕墙使用单位没能正确的使用幕墙,我国幕墙价格过低,低价
中标的结果是不可能制造出优质的幕墙工程。二是
建筑设计师不了解建筑幕墙的真正设计理念,或者说得坦率一点,有的建筑师不懂幕墙,他们把幕墙仅仅看作了建筑物一件美丽的外衣,注重的是幕墙的外表是否与自己建筑设计风格协调。在国外,我们经常看到建筑师与
幕墙设计师共同设计探讨幕墙工程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外观设计,更多的是幕墙的
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是否满足建筑设计要求。我们现在的建筑幕墙工程缺乏这样的一种沟通。
3 当前我国建筑幕墙品质不高的实际原因在哪里
我国建筑幕墙质量差,工程达不到建筑节能的要求,是中国不会设计幕墙吗?是中国就没有好的幕墙产品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近几年,中国的门窗、幕墙行业每年都要派出几千人次,去发达国家学习先进
幕墙技术。企业花了上百亿元人民币进口国外的加工
设备,而大部分设备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我们行业推广断热
铝合金门窗技术花了十年时间,到现在节能
铝合金门窗的使用率不足百分之五。我国购买一套LOW-E玻璃
生产线,花费近两亿元,企业每年还要花费几百万的资金去向建筑设计院、开发商们推广宣传他的节能优点和好处,去推销产品。十年前我们国家就开始消化引进单元式板块幕墙技术,这种技术在国外的幕墙施工中已广泛使用,香港的中银大厦、上海的金茂大厦都是使用的这种施工技术,而我们现在的使用率不足百分之二十。双通道式幕墙技术、
遮阳技术在我国的推广更是步履艰难。
现在我国的建筑工程
招标结果更多的不是优质优价而是低价中标。上个世纪88年,我们协会召集全国的20多家
幕墙企业,根据当时物价情况定出了普通玻璃幕墙基本造价1200元/每平方米,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建筑幕墙就连这个基本价格都达不到。低价格的产品当然达不到建筑节能基本要求。
由此可见,不是我们国家没有好的
节能幕墙产品,而是没有认真地去开发和使用。不是我们幕墙企业设计不出优质的幕墙,而是建筑开发商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选取了最廉价的产品。
因此,我们呼吁,不是限制幕墙的使用,而是要限制低质量的幕墙设计和使用!
4 建筑幕墙是现代新技术、
新材料的集中体现
建筑幕墙之所以有生命力,在于有许多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幕墙上应用。多年来,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市场,不断的开发新产品,形成了优化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