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专家指出,对拥有如此庞大建设量的建筑领域,其存在的问题更加不能忽视。建筑行业耗资巨大,而建筑产品和建设工程一旦完成,将作为城市景观甚至历史的一部分长久存在并发生影响,解决不好会让整个社会付出代价。
专家指出,中国亟需一个“建筑文化的启蒙”,整个社会都需要对城市建设、建筑文化、建筑的创作规律有所了解,建立基本的、正确的概念。对此,在各种媒体上介绍有关建筑的知识,对建设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提出和引起争论,都是十分必要的。
专家指出,中国城市要走出“千城一面”的尴尬,就应该摒弃盲目克隆的陋习,注重维护历史传承,努力营造自己的建筑特色和城市文化。
反思一 外国设计师囊括重大工程 贪大求洋浪费惊人
目前,许多大工程和建筑项目爱搞国际
招标,不少地方领导和评委在选择方案时,不顾实力,不考虑当地特色和经济水平,而是出于虚荣心和面子光鲜。北京、上海等地最重大的建筑设计项目,几乎都被外国人囊括。
招标中的中外不公平还表现在,外国设计师的设计费用常常是中国设计师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且是用外币支付,招标单位还绝不敢拖欠。而对国内的设计单位,不仅费用压得很低,还常常拖着不兑现。而且,国外设计师报出的设计费都是天价,未来的运行费用更加巨大。许多专家批评说,与支付高昂的代价相反,这些建筑的使用功能、有效面积、安全性却大打折扣。
专家们诘问:难道我们不该选择更节能环保、更有中国特色、费用更适当、使用面积更合理的建筑吗?
反思二 政绩工程导致粗制滥造 大拆大建千城一面
中国目前的建设高潮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经济规律在起作用,而是人为地掀起来的,这就是各级地方领导的所谓“政绩工程”。其导致的恶果是:大拆大建,城市面貌大改观的同时也失去特色,失去文化,代之以千篇一律的建筑、“假古董”和模仿的洋楼。
一个城市和街道建筑的特色是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中慢慢形成的,而现在仅在几年间便被毫无特色的建筑和商厦、广场所代替。许多专家疾呼,近20年来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坏,已经超过了过去200年。
更严重的是,“政绩工程”都是有时间限制的,长官们必须在自己的任期内达到目标,才会对自身“进步”有帮助,因此这种时间限制使他们不是按照科学规律来制定计划,而往往是违反规律的强迫命令,限定在很短时间内建成,于是从项目的论证到设计建造,过程十分仓促,而仓促又带来粗制滥造,导致无数建筑劣品的产生。
反思三 官员挤进专家评审组 方案评选黑箱操作
建筑方案评选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建筑品质的优劣。
在发达国家,方案评审组的组成人员范围较广,一般包括政府官员、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历史学家、法律人士、环保人士,而且是“一票否决权”,任何一方面不通过都不行。而我国评审组的成员大多是搞建筑设计的业内人士,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较少,使建筑设计只放在一个小天平上称分量,考虑的范围狭窄。
另一个不正常的现象是,许多不是专家的地方官员也挤进专家评审组,甚至占到一半,造成评审质量的偏差。
一位来自台湾的建筑师谈到“阳光评审”时介绍说,在台湾任何一个重要的公共工程,所有设计方案的评审过程全部公开,所有的方案、评委名单、评审意见、
投标过程,都在建筑专业杂志上刊出,在专门的网页上公布,甚至一个大的工程方案还出专集。在相对透明的环境下,参评的人会更负责任,更加检点自己的行为,更加注重评审意见的水准和公正性。许多建筑师都认为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