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分发挥协会在促进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做出一点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事情
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政府、企业、协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是关键,企业是微观主体。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实事求是地讲,协会应该和能够起到的是桥梁作用、推动作用、促进作用。我想了四个词,第一是“倾听”,我们要倾听众多的微观主体和研究建筑业的同志们的声音——他们对情况的分析,他们的认识,他们的主张,他们的需求。第二是“调查”,我们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环节来进行调查,弄清情况。第三是“研究”,现实中有这样的情况,这样的矛盾,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需求,我们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如果我们研究有一定的心得,研究出一点有价值的建议,我们就要去“反映”,即所谓建言献策,这是第四。总起来说就是倾听、调查、研究、反映。我这个调门是不是低了点呢?我看能把这八个字做到了就很不容易。
按照这个原则,在今后几年里,我们应当做点什么事呢?我想是不是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努力:
第一,要促进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推动良好市场环境的营造。当前,企业集中反映了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归纳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希望继续完善资质管理,切实发挥资质管理对全行业调控规模、优化结构的作用。2001年,在资质管理上有一次较大的改革,当时的目标很明确,通过资质管理制度的设计来调控规模。当时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是有具体指标的,是想把施工总承包的企业压缩20%。资质就是门槛,门槛放开,调控规模那不是空话吗?为切实发挥资质调控规模、优化结构的作用,当时把施工企业的资质分为三个序列: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承包,以此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施工总承包企业压缩了以后去干什么呢?发挥你的优势去搞专业承包,搞劳务服务。
大家反映,目前企业还是希望让资质管理、让市场准入制度能够继续发挥作用。比如说特级企业,当初我们设想,是为了树立一些品牌龙头企业,“航空母舰”式企业,特级企业不要超过100家,100家已经很不少了,但是现在有260多家。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那个时候确定不要超过100家对建筑业更合适,还是现在的260来家更合适呢?我们想继续调查研究,使资质管理这种制度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第二个问题是有很多企业建议,我们现在是不是到了这样一个时候,就是针对不同的资质等级,规定有区别的经营规模,遏制业主盲目追求高资质企业的现象。现在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挂靠,甚至有人说挂靠应该合法化,可见这种行为的猖獗。为什么要挂靠呢?实际上有很多的工程,它不需要特级资质企业,一级企业也不一定需要,二级企业去做就完全够了。但是它那个单位的有关领导人就会说了,咱们
招标的时候能找特级的为什么要找一级的,能找一级的为什么要找二级的?可见都是盲目追求高资质企业。高资质等级企业不可能有人力、物力等资源去干那么多工程呀,低资质的企业怎么办呢?于是“挂靠”这种行为就大行其道,逐步司空见惯了。我们对挂靠“声讨”了这么多年,效果甚微。因此有的企业提出来,是不是可以规定一下,比如说像上海建工、北京建工这样的企业,一亿元以下的项目就不要做了,一级企业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要做了,你让出来。当然具体怎么划分要进行很详细的测算,这里只是举例而言。其实新加坡和香港早就这么做了,到现在也还是这么做的。这样大家就不在一个平台上打乱仗了。甲方也就清楚,你这个项目去找那个特级企业干什么?也就没有一种力量诱使低资质的一定要去挂靠高资质的了。很多企业提出来,看看这个办法是不是到时候了,是不是可以在一些地区先试一试,通过试点,摸索出经验。
第三个问题就是招
投标。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的招投标制度定得更细,“花样”更多的。我们是不是可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市场秩序良好的国家,还有一些国际金融机构通用的招投标规则。看看人家怎么做的,通过好好的学习,认真总结我们这些年来的经验和不足,提点新的更加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几次座谈当中,有相当多的企业提出这些建议,我看这些建议也值得考虑。有个大城市的招投标是这样做的,谁最接近
标底谁得,超出这个标底±2%就出局。其他地区也有一些新的做法。这些方法用意都是好的,但是究竟效果怎么样呢?很值得思考。
第二,大力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对目前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做一些适当的转变,努力打造更加完整的生产链条,使施工企业在整个建筑产品生产链条中发挥更大的专业优势,获得更大的利润。
大家提了一些建议,我觉得比较有意义的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建议是希望能够采取有力的措施,培育以工程总承包为主要经营方式、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工程公司。国外的很多工程总承包商都是从策划、融资、设计、施工到试运行,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当然这不是说哪个公司都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自觉地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大力气来培育,使这样一批企业成为全行业的骨干,为企业能够服务于建筑业完整的生产链条打好基础,起到示范作用。真正实现提高投资效益和工程质量的目标。我看这也是我们“走出去”的需要。
第二个建议是要充分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促进一些专业承包公司做强做大。比如对节能、清洁能源等技术的需求,都越来越大。在这方面有技术优势的专业承包企业要做强做大,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第三个建议就是要推动设计施工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改革。转变生产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近期,施工企业能不能往上延伸一点,把这个产业链条做得完整一些。我一直有个期望,就是能不能在今后几年,我们推动由施工企业进行施工图设计,能不能把由施工企业做施工图设计作为转变生产方式的一个突破口?国外就是这么干的,我们也呼吁多少年了,为什么不行?
第三,要推动施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要改变现在一个项目经理一个样的做法。我们能不能做个分工,协会组织制订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通则,大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的企业法规,小企业制订施工质量安全手册,不管谁来当项目经理,不管谁来做这个事,都有一个标准化的文件规范。
我一直在强调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要做两件事,政府要建立监督体系,企业要建立保障体系。企业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工作我们协会应当推动。
第四,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和抓手,来推动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在发展
低碳经济方面迈进一步。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技术。第二要继续不遗余力地推动
建筑材料的升级换代。我们要从建筑产品生产最基础的环节———材料着手,我已经讲过好多遍了,还是要再讲讲。我们现在建筑用钢的
强度和混凝土的性能比国外要低一到两个等级。大家都是行家,你们回去算一下,低一到两个等级,对钢铁和混凝土的浪费是多大的数量,你算一算就知道,那是天文数字。我们现在用的
钢材多数在国外早就淘汰了,关于水泥,有人给我提供了一个数,说我国现在有80%的生产能力是可以生产高标号的,但是都拿去生产低标号的,因为高标号的水泥没有市场呀。这方面太落后了。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了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把建筑用钢筋强度和混凝土性能提高了一个等级,这个规范已经发布实施。我们还要和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高强度钢筋、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项目上尽快推广使用。我们认为,经过3年左右的推广,应该把使用高强度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作为强制性条文,彻底淘汰落后的建筑材料。
第五,探讨如何建立政府主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分工协作的人才培训体制。这项工作应抓住两个环节,一个是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做好建造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另外一个是,我们设想,可否选择几个关键的技术工种,联合那些对口的职业技术学校,针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德国和日本在技术工人的培训方面,有非常好的经验。我们出国考察也不少,但没有人来认真地学习、总结和运用。
第六,要始终坚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转变发展方式当中的一些重要的课题,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我讲两方面,一个是我们要抓住一些影响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全局的重大课题,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务期取得成果,这个问题拟另文讨论,这里不细讲了。另一个是我们能不能在这几年里努力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备的行业统计体系。现在的数字,在用的时候真是战战兢兢,不知道要出什么漏洞。现在有一份月度快报,对我们了解全行业的运行情况起了很好的作用,但也有不足。我们现在特级和一级的企业是7300多个,实际上现在我们只能统计到4500个,约60%,因为不是科学抽样,那这个数字可供参考的价值是不是会受很大影响呢?一些企业现在是愿意报就报,不愿意报就不报,这么长时间都是如此。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有的省协会已经在做这项工作,很有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要共同努力,为建立科学完整的建筑行业统计体系,向前迈出一步。
我认为以上这六个方面,从协会的地位作用出发,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应该做的也能够做到的事情。这么做是不是合适,提出来请全行业的同志们共同研究。
关于协会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这里只简要谈谈在推进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协会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着重强调一下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加强调查研究和组织各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组织企业喜闻乐见的、对企业有助益的各类活动,当然是协会一个重要的工作,应该继续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协会履行三项职能的基础、前提和依据。只有通过调查研究,真正把企业的情况、需求搞清楚了,我们提供的服务才有针对性,规范行为才能够有的放矢,反映诉求才能够比较有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把调查研究放在协会工作的首位。我们长期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产学研脱离很厉害。我们要确立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产学研密切配合的方式,逐步建立建设管理的理论体系,哪怕是一个理论框架也好,为我们建筑业的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建立一个理论支撑。
二是要处理好规范行为和评比表彰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建立两个机制:一是激励机制,二是约束机制。当前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约束机制,我觉得我们的行业公约太虚,不实,只是举个手,签个字就完事了。既然中央确定了协会要规范行为,我们协会应该在建立两个机制方面下工夫。
三是要处理好中建协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能和充分发挥地方协会、专业分会作用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两者的关系还是密切的,但是真是说要拧成一股绳、上下结合来开展工作,那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要处理好这个关系。
此文重点是讲讲我对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些初步的思考和体会。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在全社会的支持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为解决我们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现代产业、低碳绿色产业、高贡献率产业、诚信产业的发展目标,更好地发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页12下一页